纸上花园
会员书架
首页 >都市言情 >四合院之1947我来了 > 第128章 重逢

第128章 重逢(2 / 2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钱叔颤巍巍蹲下身,布满老茧的手试图捡起信封,却发现指尖也在不停颤抖,最后只能用烟斗柄戳着信纸:“好小子,好小子啊,没给咱北平爷们儿丢脸!”

秦淮如抱着承安快步跑来,孩子似乎感受到大人的情绪,原本挥舞的小手也安静下来。她抽出襁褓里的棉布巾轻轻擦拭杨婶的泪水,声音哽咽:“杨婶,小宝在信里说,等胜利了要带您去看海。”

田丹蹲在老人另一侧,解下自已的羊毛围巾裹住杨婶单薄的肩头,军靴在雪地上踩出咯吱声:“军管会那边还有小宝立功的记录,等您缓过神,我都给您拿来。”说着她轻轻捋着老人灰白的头发:“杨小宝到部队上之后就改名了,现在叫杨志远。军管会整理前线来函时发现的,寄信人特意写了‘北平菊儿胡同杨桂芳亲启’,但你后来搬到了槐树胡同,信就没有及时送到。”她掏出块手帕,替老人擦去不断涌出的泪水,“您儿子在信里说,等解放全中国,就骑着大马回来接您呢。”

杨婶突然破涕为笑,布满皱纹的脸笑出层层褶子,却又止不住流泪。“我就知道......我就知道他还活着......”她把信贴在心口,仿佛要把儿子的气息烙进身体。徐慧真转身跑进厨房,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糖水:“婶子,快喝口热乎的!”钱叔则颤巍巍地从柜子里摸出珍藏的老酒,“这日子,得喝两口!”

暮色渐浓时,四合院亮起温暖的灯火。杨婶坐在炕头,翻来覆去地摸着信纸,连徐慧真给她披上的新棉袄都没察觉。秦淮如抱着承安坐在一旁,轻声给杨婶念着信。

“娘,我还活着。跟着四野从东北一路打到广州,脚上的冻疮好了又犯,这一路的苦,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,可我心里头热乎。

南方的雨不像北平的雪,下起来又密又黏,像是老天爷拿棉絮裹着我们。湘江边的深秋,江水卷着漩涡,岸边的芦苇被炮火炸得东倒西歪,我们趴在齐腰深的烂泥里,身上的单衣泡得发馊,蚂蟥顺着裤腿往上爬,伸手一抓就是满手血。

进了广西的十万大山,瘴气像团黑雾笼罩着山头,树叶上凝着毒露,踩一脚枯枝都能冒出绿莹莹的毒烟。夜里宿营,山蚊子大得像小蛾子,隔着三层布都能叮出血包。有次我们迷了路,在荆棘丛里钻了整整两天,衣服被划成布条,脸上、手上全是血痕。

记得湘江那场仗,子弹擦着耳边飞,我和战友们趴在泥水里三天三夜,啃着冻硬的炒面,就着雪水往下咽。

可比起这些,更让人心痛的是百姓受的罪。在湖南的山村里,我们见过全家挤在漏风的茅草屋里,孩子饿得连哭的力气都没有;在江西的圩镇上,国民党溃兵抢光了粮店,白发苍苍的阿公跪在地上求他们留口饭,却被枪托打倒在地。

但老百姓心里都亮堂着。攻打广州前,珠江边的渔民顶着炮火帮我们运送弹药,有位老船工被流弹击中,临死前还攥着船桨说‘解放军一定要打胜仗’;在广西的瑶寨,乡亲们把仅有的糯米磨成粉,捏成饭团塞进我们背包,自已却吃着苦涩的野菜。

有次部队被围困在山坳里,是当地老乡冒着炮火给我们送粮食,用担架抬走伤员。娘,您教我的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’,我都记着呢。

指导员说越是难走的路,越能看见希望。上个月攻打广州,珠江上的战船扬着红旗,把江面染成一片红。城里的骑楼挂着‘解放’的横幅,潮湿的空气里飘着木棉花的甜香。

上个月解放广州,我们进城时,老百姓端着热茶、举着红旗夹道欢迎。有个卖糖水的阿婆,非要往我手里塞一碗马蹄糕,说‘解放军同志辛苦了’。那一刻,我就想起您熬的绿豆汤,眼泪差点没忍住。

您别担心,我现在是班里的机枪手,还立了两次小功。等解放全中国,我就骑着大马回来接您。到时候带您去看珠江的夜景,那儿的灯火亮起来像天上的星星。”

田丹帮着钱叔把信件工整地收进樟木箱,徐慧真在灶台前炖着鸡汤,香气混着欢笑声飘出窗外,惊飞了枝头觅食的麻雀。这场突如其来的惊喜,让寒意凛冽的冬夜,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要温暖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