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五十四章 接亲和婚宴(2 / 2)
远远地,就看见李主任带着秀兰等十三位姑娘站在门口等候。
姑娘们今天都精心打扮过,虽然衣着朴素,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李主任看到周益民他们到来,连忙迎上前,笑着说:“可算来了,大家都等急了!”
在街道办的办公室里,特事特办,工作人员们迅速地为十三对新人办理结婚证。
填表、盖章、贴照片,一系列流程在欢快的氛围中快速完成。
当二柱颤抖着双手接过自己和秀兰的结婚证时,他看着结婚证上两人的照片,嘴角不受控制地向上扬起,脸上的傻笑怎么也停不下来。
秀兰则害羞地低下头,脸颊红得像熟透的苹果,但眼神中满是喜悦。
大柱紧紧握着结婚证,转身看向身旁的姑娘,两人相视而笑,眼中只有彼此。
周益民看着这幸福的一幕,走到李主任身边,热情地说:“李姨,你可是大媒人,有没有兴趣去参加我们村里准备的婚宴?”
李主任无奈地笑了笑,摇了摇头说:“益民,我就不去了。街道办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我处理,而且筹备四九城最大的相亲会,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呢。”
周益民理解地点点头,他知道李主任工作繁忙,便没有勉强。
随后,周志明驾驶着拖拉机,载着十三对新人向周家庄驶去。
拖拉机上,新人们有说有笑,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。
周益民的摩托车则载着谢玉梅和她的弟弟小宝。
谢玉梅抱着小宝坐在摩托车后座上,看着沿途的风景,心中满是感慨。
她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在这次相亲大会后发生如此大的转变。
小宝则兴奋地左顾右盼,时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。
回到周家庄,周志明直接将拖拉机开到了大饭堂前。
大饭堂里热闹非凡,村里的妇女们还在忙碌地准备着饭菜,见到新人们回来,纷纷停下手中的活,围上来道喜。
二柱他们带着新娘,在众人的祝福声中走进大饭堂。
周益民则带着谢玉梅来到提前准备好的房子。这是一间宽敞明亮的屋子,青砖灰瓦,虽然不算奢华,但干净整洁。
推开门,屋内摆放着崭新的桌椅、床铺,还有一套简单的生活用品。
周益民带着谢玉梅在屋里参观,一边走一边介绍:“谢玉梅同志,这里的生活用品我都提前帮你准备好了。你看看,对于这个环境还满意吗?”
谢玉梅环顾四周,眼中满是惊喜。
想起在收容所里狭小拥挤、脏乱不堪的居住环境,再看看眼前这个属于自己的温馨小屋,她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。
她激动地说:“周同志,非常满意,真的太感谢你了!”
周益民见谢玉梅满意,便准备离开,临走前叮嘱道:“谢玉梅同志,等一下记得参加婚宴!”
谢玉梅连忙点头,表示知道。
周益民离开后,谢玉梅开始收拾屋子。
虽然东西都已经准备好,但因为闲置了一段时间,屋里还是落了不少灰尘。
她打了一桶水,拿起抹布,仔细地擦拭着每一个角落。
小宝也很懂事,在一旁帮忙递东西。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辛苦劳动,屋子焕然一新。
此时,谢玉梅才感觉到肚子饿得咕咕叫。
这段时间,她在收容所里本就没吃饱,再加上高强度的打扫卫生,肚子里仅有的一点食物早就消耗殆尽。
小宝听见姐姐肚子的叫声,从口袋里拿出周益民给的糖果。
他之前并没有一次性吃完,而是留了几颗。
小宝将糖果递给谢玉梅,谢玉梅实在饿得不行,接过糖果就吃了下去。
没过多久,婚宴准备开始。周益民担心谢玉梅不知道地方,特意过来接她。
当他们来到婚宴现场时,大饭堂里已经坐满了人。
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,红烧肉色泽红亮,香气扑鼻;白花花的馒头松软可口;热气腾腾的鸡汤散发着诱人的香味。
大饭堂内,煤油灯将屋顶悬挂的红绸映照得愈发鲜艳,蒸腾的热气裹着饭菜香气在人群间翻涌。
老支书坐在主桌首位,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攥着木椅扶手,浑浊的眼睛里泛着晶莹的泪花。
他挺直佝偻的脊背,看着眼前热闹非凡的场景,仿佛要把这幸福的画面永远刻进心里。
当老支书站起身宣布婚宴开始时,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:“今天,是我们周家庄大喜的日子!咱们村一下子迎来了十三对新人,这是天大的喜事!大家敞开肚皮吃,喝个痛快,也祝愿新人们恩恩爱爱,白头偕老!”
话音落下,他带头鼓起掌来,掌声虽然有些迟缓,却充满力量,带动全场响起热烈的回应。
酒过三巡,老支书端着酒杯,挨个走到新人桌前。
他来到二柱和秀兰身边,颤巍巍地握住二柱的手,声音哽咽:“孩子,好好过日子,别让媳妇受委屈。”
说完,又慈祥地看向秀兰,“闺女,以后有啥难处,尽管跟叔说,咱周家庄就是你的家。”
秀兰眼眶泛红,连忙点头致谢。老支书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,轻轻拍了拍他们的手,才缓缓走向下一桌。
看到年轻人们围在一起嬉笑打闹,老支书独自坐在角落的竹椅上,从兜里掏出那杆陪伴他多年的旱烟袋。
他慢条斯理地装填烟叶,划亮火柴的瞬间,火光映照着他沧桑的脸庞。
烟雾袅袅升起,他望着热闹的人群,思绪飘回了往昔。
曾经,村里的小伙子们为娶媳妇犯愁,姑娘们也因生活困苦远嫁他乡。
如今,在周益民的努力下,村里终于迎来了这场盛大的喜事,他怎能不感慨万千。
婚宴进行到高潮,老支书再次站起身,举起酒杯:“来,大家一起敬新人!愿他们和和美美,为咱们周家庄开枝散叶!”
众人纷纷响应,酒杯碰撞声、祝福声此起彼伏。